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这里是唐洋

  • 人情薄如纸
楼主回复
  • 阅读:10739
  • 回复:1
  • 发表于:2019/1/17 11:05:53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东台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40年,波澜壮阔

40年,沧桑巨变


唐洋镇

走过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留下了一个个辉煌的足迹


东台日报正推出

走进新时代

辉煌40年专版专刊


小编带你感受一下唐洋镇的巨大变化吧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唐洋镇位于我市东南部,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位于“长三角”经济区的第一辐射圈,江苏沿海大开发主战场的前沿。唐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西移的226省道纵贯南北,新建的403省道横穿东西,丁堡河穿中而过,通江达海,西傍沈海高速、204国道,东靠临海高等级公路。距盐城、南通、扬泰机场70公里,至洋口港、大丰港40公里,两小时左右可达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唐洋区域总面积107.48平方千米,人口50836人(2008年),其中农业人口43047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20世纪70年代,唐洋生猪生产全国榜上有名。80年代末,唐洋成为闻名遐迩的蛋禽、生猪、蚕茧、山羊之乡,摘取了“江苏省多种经营第一镇”的桂冠。90年代,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向品牌化的华丽转身。“三韭”、“星海”绿壳蛋、“众悦”菊花名闻遐迩。万亩大棚特经园、万亩菊花生产基地形成规模。

唐洋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六横六纵”的框架业已形成。优质教育、卫生资源惠及唐洋及周边乡镇,闻名全省;华联、苏果等商贸业,农行、农商行、中行、邮储行等金融业,EMS、中通、圆通、申通等物流业为唐洋人提供了全方位、多功能、最优质的配套服务。文化广场、亲水平台、滨河风光带等一批富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场所成为唐洋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唐洋镇以争创省内有影响力的“特色园区、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为目标,重点做好园区规划设计、土地流转征收、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招引集聚、产业特色培育等基础性工作,力争实现园区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产业内协作配套企业增多,产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全力打造新型功能性家纺面料产业和数控机械装备产业特色园区。家纺织造、机械制造,特色产业初显优势。锯木、切割、剪折机械,完整配套。明源高档布料、苏杭绣品声名远扬;新兴产业蓬勃兴起,PVC手套远销欧美、新凯晟机械高端领先。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40年辉煌


2010-2012年度江苏省文明乡镇


2012年度盐城市文明镇标兵


2013-2014年度盐城市文明镇


2013 年度全市目标任务综合考核开放型经济工作奖


2014 年度全市目标任务综合考核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奖


2016年度江苏省文明镇


2016年度通过省卫生镇创建验收



2017年度通过盐城市文明镇复审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40年印记


2012年王海蓉被表彰为“盐城好人”


2015年度徐其广、缪健 、张伯际 、熊英被表彰为“东台好人”


2016年度申道山被表彰为“江苏好人”


2016 年度申道山被表彰为“东台十佳、道德模范”


2016年度崔杨娟、徐刘根被表彰为“东台好人”


2017年度周玉富被表彰为“东台好人”


2017年度安建村获“江苏省美丽乡村”称号


2016-2018年新元村获江苏省文明村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1

工业经济


唐洋镇重抓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试点突破,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继续强化新型工业化,推进指挥部,重点在机械制造产业园建设提升上谋求大突破。重点抓项目快落地、设备快落企、投产快落效、税收快落镇,以新平台新合作接轨上海,以新项目新支持壮大智能制造产业。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2

农业发展


补短板,创特色,农业结构调整有序开展。实施大棚填缺连齐试点工程,力争形成 500亩以上连片大棚示范带。实施露天蔬菜拓展工程,扩大种植蔬菜3000亩以上。实施品牌加快创建突击工程,启动2-3个绿色品牌创建工作。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3

社会事业


去年完成农村提档升级公路14.09公里,危桥改造8座。广电网络中心主体建设完成,正在内装修,文体活动中心户外活动场地交付使用。完善幸福街南沿、幼儿园北路建设和沿河路南段配套工程。实行建档立卡对象动态管理,开展结对帮扶、推进就业帮扶、组织绿色帮扶、扩大社会帮扶等,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工程的推动和落实。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4

生态环境


对照创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工作标准,组织开展环境提升突击月活动,重点整治后街后巷卫生环境,通过镇村联动,推进协同创建。大力开展畜禽粪便污染防治,整治拆除标准禁养区内养殖场15户。“河长制”工作长效推进,76条、236千米市镇村三级河道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全流域包干的管理体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我眼中的四十年巨

//

吴秀来,唐洋镇党委原副书记


按照吴老的话,他生在唐洋,工作在唐洋,退休在唐洋,他是“唐洋通”。“‘日新月异’用来形容我们唐洋,最合适,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三大难题的演变,哪三大难呢?我给你一一列举。”说着,70多岁的吴老换了换姿势,开始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青年进厂难;现在:企业招工难。

改革初期,根据各企业生产情况,由镇工业办公室报镇党委集体研究,批准进厂名额,大家可谓是挤破了脑袋想进厂,但是谈何容易!想进厂,农民子弟比登天还难。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开始打工,甚至自己创业办工厂,“1983年,我们唐洋镇新元村的好些村民在周庄打工,回来后,就会带上自家的亲戚和村里的小伙子一起出去打工创业,不再局限于进厂。”吴老回忆到这里时,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现在镇办企业多了,规模大了,想进厂务工的青年反而少了。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不再以农为主,人们眼界拓宽了,大胆创业致富。

改革开放初期:农转非难;现在:非转农难。

改革初期,持农村户口的人数,千方百计找公安部门批准,成为非农,这样就可以吃商品粮,找一份工作,退休也能领工资,再给孩子办一门城里的婚事儿,这样,孙子辈们就全是城镇户口了。而如今,农村富裕了,工业反哺农业,农民不但不交农业税,而且享受国家补贴,原来农转非的很多人脑袋削尖了想变回农村户口,但一切都得按照国家的政策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现在农村政策好,加上农村城镇化建设,生活在农村比城镇更惬意了。”吴老对记者说,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之一。

改革初期:农民住城难;现在:城里人住乡难。

改革开放之前,集镇上面不批计划,农进城难,而如今城里人都愿意到农村来居住,“现在农村生态环境好了,道路宽了,家园附近美起来了,小汽车都开到门口了,大家都想在农村有块土地安居乐业。”吴老讲到这里,感慨颇深,很多城里人想到农村找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养老,按照国家政策,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吴老对记者说,细数四十年唐洋变化,道不尽的改革变化,想要述说的太多,但是感概最多的还是新时代的发展让他一个70多岁的老人,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见证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改革开放给了我书写精彩人生的机会

//

丁盛,唐洋镇农民经纪人


2018年1212日下午4点,虽然有些许阳光,但是寒气还是逼人,丁盛正在菜农的田里采摘,然后搬运到卡车上,运往江南超市,大型市场,“采摘要快,运输要稳,要有效率,这样绿色蔬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千家万户。”丁盛一边搬菜一边回答,几乎没有空隙停下来。

199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刚刚新婚不久的丁盛踏入了农民经纪人这行,当时24岁的丁盛年轻气盛,充满干劲,“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把蔬菜销售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在村书记、主任的帮助下,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去跑,”丁盛说起当年的事情,依然充满感慨,但是那会儿就是浑身充满了劲儿,不怕辛苦不怕累,那会儿知道江南发达,就往常州啊、浙江跑。初生牛犊不怕虎。24岁的丁盛就这样迎着市场经济的大潮,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幸福的康庄大道。

丁盛告诉记者,改革开放40年,他干这行,见证了太多农民生活条件由差变好,由穷变富,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王环七组陈邦权,2001年从三峡移民到唐洋时,连住的三间瓦房都是跟当地老百姓买的,而如今靠种植大棚蔬菜自力更生,已盖起来两上两下的楼房,而且家里还有结余,每每看到这里,丁盛作为农民经纪人就更有动力了,自己富起来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可是帮助身边的人共同富裕,是他最大的开心。

目前,从业24年的丁盛,已经有了固定的收购客源,“这几天大棚莴苣很畅销,江南、广东和浙江等地的市场都急需新鲜的莴苣,这不,我都搬了一下午了,但是一点儿也不累,浑身充满了劲儿。”丁盛打趣地说,能帮助农民把蔬菜卖掉,我比吃了鱼肉海鲜都开心。目前,丁盛拥有的固定商源就有千把户。

装满莴苣的卡车缓缓开动,丁盛对司机反复叮嘱要把蔬菜安全送达目的地,“每次出车时,我都要仔细叮嘱,这样我才放心。”

“我们这个年纪刚好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现在生活好了,连说话都有底气了,腰板也挺得直直的,”丁盛充满自信地说,改革开放给了我书写人生精彩的机会。

农民经纪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伟大发明。在唐洋镇,有很多像丁盛这样的农民经纪人,一手托着农民,一手连着市场,在带领农民闯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以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新时代

//

何海波,唐洋中学副校长


初见何海波,有中年人该有的沉稳、教育者该有的睿智,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更加验证了我初见他时的看法。“我们这一代,真的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了新时代。”何海波笑着说,改革开放之前,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小时候,物质匮乏,家家户户没有粮食吃,那会儿红薯当主食,吃腻了,闻到任何东西都带有红薯味儿,而现在,红薯成为绿色食品了,大家都争着购买。说完,何海波和身边的同事哈哈大笑。

上世纪90年代初,师范类高校提前招生,何海波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盐城师范,他兴奋不已,在那个时候,最远也就是到镇里集市上看看。对于当时只有17岁的何海波来说,无疑是次远行,他充满了憧憬和盼望,城市里的一切都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改革开放中期,物质生活飞跃发展,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中,那会儿到盐城上学,第一次见高楼,稀奇得很。”何海波眼神里依然流露出当年少年的好奇心。

直到1995年,何海波回到了家乡东台,来到了唐洋中学任教,这一教就是23年,在这里他娶妻生子、教书育人。“刚到唐洋时,印象最深就是有家影剧院,每当学校有元旦晚会或大型活动时,整个影剧院都热闹非凡,就像过年一样。”何海波对记者说,当时的唐洋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生气勃勃,大街小巷的人们见面打招呼,谁家有喜事儿不管认识不认识都爱招呼在一起,图个热闹。

“其实我自身感触最深的还是交通工具和道路的变化。2004年,我妻子在弶港水利站工作,因为孩子小,每天都开着摩托车来回唐洋与弶港之间,这一开,就是5年。”何海波谈到妻子时,满脸的愧疚和心疼,当时的唐洋街上,汽车还很少,加上自己工资又少,根本不敢有买车的念头。直到2009年,有了一定积蓄后才向妻子提出买车的想法,“提出买车想法的时候,是有积蓄了,敢想了,敢买了。”何海波笑着说,看到车到家时,妻子还不相信家里居然有了小汽车,这在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改革开放了,时代进步了,物质生活好了,人敢想了,大家都踏步向着新时代迈进了。

当记者提出要拍摄何海波的工作照时,他转过身跟记者说道,其实我一直有个梦想,因为改革开放,有了读书的机会;因为改革开放,有了好工作,成了人民教师,我只希望尽我所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出彩,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我愿意陪孩子们一起携手跨进新时代。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把家安回唐洋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

郭叶军,江苏隆宝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4年,郭叶军带着全家的希望离开家乡唐洋十里村,前往无锡求学,那年他整整20岁。如今,在外拼搏10多年的他再次踏上故土,重新扬帆起航,在家乡唐洋大地上创办了隆宝重工。“那会儿年轻气盛,什么都敢做敢闯,求学后就留在无锡工作,总觉得外地比家乡机会大,而如今,家乡才是我未来发展的地方。”郭叶军坚定地说道,唐洋现在的投资环境好,政策优惠大,而且政府说到做到,这是让我铁了心回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看好家乡唐洋的未来,首先土地资源丰富,再者早就听说我们东台要有高铁了,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觉得我回来的决定不会错。”郭叶军说话时,眉宇间总是那么坚定,小时候,每家每户依靠一亩三分地养活全家,有门路的人家就会一个带一个出去打工赚钱,这次回来,郭叶军惊喜地发现,家里很多年轻人都不外出打工了,镇里企业多了,工作机会多了,每个月工资也不少。采访中,遇到一个从工业园刚下班的小伙子,他说,相比外出打工,在家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赚到合适的工资,而且现在唐洋就业环境也很好,何乐而不为呢!

郭叶军笑着告诉记者说,之前他回来探亲时,隔壁阿姨连手机都不会用,都要来问他如何存号码如何发短信,这次,他回来,发现隔壁阿姨已经会用支付宝微信进行转账付款了,而且他到村头小店购物,再也不用带现金了,一部手机就搞定了。路宽了、老旧园区改造了、环境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多了……郭叶军细数着这次回乡的所见所闻,“我怎么感觉家乡变化得我都不认识了呢!”郭叶军开着玩笑说。

目前,郭叶军正在逐步将工厂从无锡慢慢搬回家乡,厂房建造、生产转移等,都是郭叶军当前的重要任务。交通通了,眼界宽了,唐洋正在用它快速发展的速度告诉所有人,这里有让你们成长的沃土,发展的舞台。

34岁的郭叶军告诉记者,小的时候,家人们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人总是说改革开放让他们吃上了肉、看上了电视、住上了新房……所以,在郭叶军心里有个小梦想,就是在外即使闯出天地,也要落叶归根。“以后我肯定要把家安回唐洋,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END





  
  • 别拿装逼当典范!
  • 发表于:2019/1/17 11:28:48
  • 来自:美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赞赞赞
来自手机版
(0)
(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